辨暈船病證並治

什麼是暈船

「暈船」一詞最早被使用,是指在純粹的性關係中,一方對另一方產生愛慕之情,並陷入焦慮、失落等負面狀態。後來被引申至朋友之間的單戀或暗戀。
本文的主旨是對抗暈船,將暈船看作一種精神疾病,並嘗試尋找解決方法。以下用患者代稱單戀方,用目標代稱被單戀方。

暈船的症狀包括但不限於患者與目標身處同一空間時,不由自主地注視目標,與目標談話時產生緊張情緒,互動中刻意控制行為與表情,為加深關係求助非自然力量,以及對目標的交友狀態特別在意等。同時,單戀方會經常回想與目標的相處情節,並幻想在未來雙方關係有進一步發展。
患者可能藉自身外在或行為優勢,大膽接近目標並示愛。也可能因自身社會條件不足,而產生自卑心理。著名文學作品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中,主角因單戀而產生憂鬱、喜怒無常等症狀,控制不了衝動影響他人,最後在絕望中結束生命。而現實中因單戀而精神失常、自殺或殺人的事件也屢見不鮮。

儘管戀愛和性常被視為密不可分,但不能說明性是暈船的必要條件,就算是幼稚園年紀的孩子,也會喜歡上同齡或年長的異性。這種欲求主要以親近組成,患者希望跟目標締結名為「情侶」的關係,執行比朋友更親近的互動,擁有更長的相處時間,並且這種關係具備獨佔性。
儘管在許多現代影視作品和詩歌中,經常放大愛情引發的自我奉獻、關懷等舉動,但這些舉動也會因責任、同情心或正義感而展現。相較之下,愛情中個人慾望佔比更大。

暈船危害

暈船所佔用的過多思考與情感負擔,無可避免將削減個人事業的關注度,忽略家人、朋友關係的維繫。少部分因自身孤獨和缺愛,更容易遭受愛情詐騙、情緒勒索等。
暈船作為人一種自然產生的慾望,若未對社會造成危害,放任其發展也無可厚非。但是,有些人的狀況不適合締結情侶關係,甚至單戀就有害於自身及他人。例如經濟狀況拮据,較差的認知能力與個性,或因身體病痛,以及精神相關症狀等等。
對外,他們可能在關係中傷害他人,或為追求引起脫序行為。對自身而言,單戀過程中的人際計算、自卑、不確定性,都會使患者本來的問題加重。正常人可以一時放縱,但對於部分懷有缺陷、永遠無法回歸正常的人,暈船之想像及實際追求行為無疑是有害的。

暈船之解方

前面說到暈船高度由慾望組成,並會伴隨著想像及行為控制。要解除暈船症狀,第一步是正確認知慾望的存在,並從精神層面遏制想像,以減少它佔據思考的次數。

分離慾望

暈船產生的幻想由腦中產生,有如親身所見,我們該如何控制腦中的想法?
常見的建議是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,然而這方法不一定有用,例如患者缺乏生活重心,沒有遠比暈船重要的目標,就難有動力轉移注意。就算能做到,人也不能無時無刻保持專注,這時暈船的想法就趁虛而入。
因此,我想提出一個主動對抗暈船的方法,也就是實例化。在幻想的空間中,我們可將暈船的意識視為有邊界體積、可被觀測的形體,並且它佔據身體的某個位置,例如鎖骨下方、手臂等。
一旦找到暈船實例所在的位置,便可嘗試將它從身體分離,丟棄。若無法丟棄,在想像中用刀破壞。

利用痛覺

有時候,暈船的想法已遍佈全身,沒辦法分離,就必須採用激進的做法。
儘管無法定位幻想的位置,但我們想像的刀還在,可直接刺向自身,扼殺慾望。若斜眼偷喵目標,就刺穿雙眼;想像與他牽手漫步於湖旁,就斬斷雙手;若在幻想中存在更糟糕的行為,就把那部位也切掉。
此方法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痛感,但這本就是透過負向懲罰來減少行為頻率。然而,若身體或精神狀況不濟,患者很難有力氣執行此方法。

綁定厭惡

想像目標與患者厭惡的人在一起,連帶地對目標也產生厭惡,以減少暈船強度。這是筆者最討厭的做法。

祈禱

假設在世上隨機抽取一個人,此人未觸犯任何重大罪行,也未越過普遍認知的道德底線,你會希望他過得幸福還是不幸?絕大部分正常人都會希望他幸福。患者對目標更是如此。
讓患者祈禱目標擁有許多優點、和他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,用天生的善意放下自身的慾望與成見。

明白限制

部分患者與目標相處時間不長,關係也不進,卻還是暈上了。
原因可能只是缺乏社交能力,不懂如何跟異性互動,也無法套用和家人的相處模式。在神秘感和親近願望的醞釀下,就變成暈船。
有些暈船根本是能力問題,患者該做的是獲得更多能力。

獲得更好的自制能力

對抗暈船,不只是維護個人事業與情緒波動,也是為了對抗天性。
自幼兒園起,筆者一年會喜歡一到二位同班異性,一換班就換一個目標,家母笑稱「以後不怕失戀,因為會懂得換目標」。老實說,這種個性是極其糟糕的,不能控制自身慾望,影響他人,又三心二意,這種人不該立足於社會。
每個女性/男性都是別人的孩子,不能為了一己私慾,就殘害別人家孩子。扼殺暈船不僅是經過計算的行動,更是經歷夠多困難與失去後,希望保護的,僅存的良心。